(这篇文字比较长,在看之前,请先看之前的"依稀当年"一篇)
二、师范(中师)
我没有读高中,读的是师范。师范是不开英语课的。我给我所敬爱的英语老师写过一封信,说我想自学英语。她鼓励我。我向大表哥借了他的高一英语第一册,然后买了两本英语学习的杂志,准备自学。
其实,我没有那么大的毅力。那本教材,我只看了第一课。两本杂志呢,全翻了。但是很多看不懂。也就算了。
我觉得我辜负了所有的人,在这一方面。但我爱玩,也没有毅力,怨不得人。
英语没有长进,只是个渐渐遗忘的过程。三年后,忘得就差不多了。
但在师范,也与同学争论过。Egg这个词,我与天镇的同学发音不一样,我的发音是[ei],他的是[e],但我以为我发的就是[e],跟他一直争。我是有理由的,因为我自诩模仿老师很厉害,我读得和老师是一模一样的,而老师是不会错的。
在其他方面,我却是有些进步。
第一,到了师范,我认为能考上师范的同学,都是学习很厉害,肯定有自己方法的同学。于是我对周围的同学都进行了“访问”,要请教他们的方法。结果我失败了,他们都说自己没有方法。我不信,可是人家说没有,我也不能强要求人家告诉我,只是知道,人家是不肯教我的。现在想想,也许他们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中国人吧,确实不习惯分享经验,这是第一;第二就是,有些人确实不会告诉你。我到现在还存在这个问题,很多时候,你愿意跟人家讲你的东西,想取长补短,人家不会告诉你。觉得这很没有必要。
第二,我的提纲,列知识树的方法,用在数学和生物学上很有用。中师的课本,数学的每一节后也会有一个提纲出来,而生物很方便归纳。这样,我就自己改进一下,每章都列一个提纲出来,数学的甚至整本书就是一个提纲,然后学习很方便。而原来政治课上的方法,在中师的政治课上也很有用。我到后来学政治很快,就是这个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善于化繁为简,把太多的东西都简单化了,省了不少时间精力。
第三,就是考大学之前,花10块钱买过一份慧源学习法的材料,这个后来可能也是给了表弟了。从中我学到80/20原则,就是用20%的时间可以学到80%的程度,而其后的20%的内容,却需要花80%的时间,这样很不上算。从这时开始,我好多事情能想得开。做事情不再追求一定要十全十美。另外,这份材料教我们按记忆规律来学习。虽然记忆规律我早就知道,但它给了我一个更明确的顺序,就是把学的内容分成几块,今天学习新的,同时复习前天的和昨天的,明天学新的,复习昨天的和今天的。就这样一直下去。当然,每周要再复习一下一周学的东西,每月也要再看一下。这个方法,我没有完全遵行,但也用了一些。
我想说一点,很多看来很简单的东西,我们是要切实遵行的。我们的不成功,可能只是没有坚持的缘故。
第四,应该说我对方法的问题更自觉了。初中时有意识地研究方法,但毕竟还不如这个时候的思路开阔,想得更科学一点。这个时候,我总结出了自然学习法和本质学习法,其实两个都不怎么实用。一个是任何东西都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和逻辑,如果不自然,那么就不会有效。因此,在学习时,我很注意看问题的来源,历史上怎么发展过来的。而在本质法上,我是觉得,如果一个问题我们认识到了它的本质,我们就一定能解决它。
想到本质法时,是在打扑克时。突然想到,如果我知道这牌的目的在哪,也就是说它的规则是如何的,那么我一定能嬴。因为我会根据这规则,来想出一些打牌的窍门,窍门都是与规则相联系的。因此,我一定能嬴。因为存了这样的想法,所以老是打牌,就想着怎么嬴。可到最后,这个方法也没有很好地发展。
在猜拳上有意识地用了这个本质法。因为我想着大家在猜拳时,下一次的出法,肯定是下意识地克制对方的上一次出拳。如果想嬴他,就得反其意而用之,因此我逆用了我的方法,把顺序由布剪子石头改成石头剪子布,就是自己的每一步都要克制自己的下一步的。这样,我第一次出石头,那么你的下一次肯定要出布,我就要出剪子,但剪子是会被石头砸了的。就是说自己的上一步正好克制自己的下一步。在三局两胜的情况下,第一步就无所谓输嬴,后两次嬴了就行。
但要嬴对方,必须保证对方是下意识出拳,这样我就规定了我们比,但是双方必须快速出拳。这样才能保证他不会有时间反应。试下来的结果表明,我这个方法很有效。但说真的,本质法应该怎么发展,到现在我都没有方向。
然后,我就上了大学。
2 条评论:
来逛了下,值得鼓励啊,宋老师
Frankly speaking, I don't understand you.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