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说我个人的方法,但确实是我个人方法的总结。只是简略一点,不举任何例证。也是我个人以后学其他外语要采取的方法,有些已经在用。
一、学(普通)语言学的知识。
语言学这个东西,与具体的语言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但到了后来,会发现作用很大。理论与实践,是一直要注意的一个反复的过程。但也只有到了一定阶段,才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很多人不注意这一点,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不是不想磨刀,还是磨刀的时间太长了些,我们等不及。
我现在有些问题想不清楚,如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发生学问题,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对我个人比较关键。我觉得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的思维在本质上与语言的有密切的关系,西方是屈折式语言,一个词里面可以包括时、态、人称、数、格位等几种关系,这么复杂,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倾向于分析式,研究问题的客观对象性。中国人没有这些,就容易从整体上看问题。中国文字没有这些规定性,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古籍越来越难读,因为你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拿词性来规定“意义”吧,你甚至有时不知道这个字是不是通假字,通哪个字,或者它就不是通假字,它的词性又是哪个词性。这样就会舛错不断,一代代做注疏的工作。另外,为什么我们的语言是这种样子,西方不是这种样子,那么复杂的语言,最初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但我就感兴趣。当然,上面说的也只是我的猜想。可是要解开我的问题,我有必要好好学语言学。
二、再学字母和发音。
要走入一门语言,必须先知道它怎么发音。我现在已经知道许多种语言有亲缘关系,可是如果不弄清文字,根本看不出来他的关系,如我们知道pater, father等在希腊语中有对应的词,可是这希腊词的字母体系不一样,我如果想学希腊语,不了解它的字母写法和发音就完全不可能。我知道韩语的词汇90%来自汉语,但我不知道它的写法和发音,以及音变的问题,我就不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学词汇就受到影响。
三、先学语法。
语法先行是我很早就定下来的规矩。后来自学法语、韩语、拉丁语、西班牙语也是遵行了这个方法。甚至世界语和意大利语我没有自学过,但我看过它的语法书。
但我没有把这个放到第二步,是因为如果不懂字母和发音,语法书根本看不懂。在一门语言的各个部类之间区分哪个先哪个后是一个危险的事,因为它们是互相影响的。基本的语言材料掌握的不多,看语法书也很困难。所以虽然我个人有意见,但我一直认为现今的大多数语言教材编排有其不可变易的道理。在学任何一门外语的时候,我也会一边看语法书,一边看一本教材。但对教材是否是给专业学生编的,还是简易入门书,我的要求就不高了。
在学语法的时候,要注意总结。语法书总是写的很复杂,条条框框很多,但这些条条框框中,是分主次的。我在学语法时强调思考与总结的重要性。一是掌握基本概念,按照这个基本概念去把所有的条条框框归纳起来,简化它。二是仔细地观察各种条条框框,看其中的规律性。语法这东西,因为是后起的,不是创造语言时先定下一个框框,再按照框框来发展语言,先人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因此,语法有很多例外。所幸,语法也有一个归化的问题,后人会按后起的语法规则来规范先前的不合规范的语言,这在汉语与其他语言里都有很多先例。但这样也会有一些不规则的东西,我的工作,就是找出这些规则和不规则背后的规则来,哪怕我找到的规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我的目的只是要有助于自己的学习。如拉丁语的第一二三人称是o,s,t,有些不符合,我也要往这个上去靠,然后记住它。第三,我会给语法规则赋予意义,哪怕是那些起纯粹功能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我都会尽可能地赋予它一个实际意义。如英语的to, -ing和情态动词,时态的那些助动词等等。
在学语法的时候,我的强调顺序是这样的。一句法。先是词序,后是单句、后是复句。二是词法。名词(代词、数词、冠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名、代、数其实是一样的,意义与功能也差不多,形容词因为形容名词,在形式上往往也和名词一样。动词是一种语言尤其是印欧语(包括英语)的难点,副词与动词一致。但副词也是形容性(只不过形容动词),因此与形容词要结合起来学。介词(连词)等小词,也是西方语言中的难点。因此也要强攻。
词法与句法不能完全分开。句子的结构往往要用词性来规定和帮助区别,尤其是对于现代语言之前那些尚未规范好的语言来说如此。如英语。
四、再掌握词汇。
掌握词汇一要注意常用词的积累和学习。常用词其实是最难的,因为它的意义最多。英语的make, take, let, go, come, have, get,等词就最难掌握,它意义不但多,而且后面可以加很多的副词构成词组,比起produce, transform, contain, understand, graduate,等就难得多,后面的词意义比较单一,所以看来最难记难学的,反而是最容易的。至于at, to, of, on, in,等就更难一些,但between, toward就容易一些。
二是要注意词源学的知识,尤其是词根的知识。这个也是马恩强调的。如introduction, produce, induce, conduce, reduce等等,都是由duc来的。这duc类似于中文的部首,是有意义的。
三是要注意声音的变化。西方语言是声音的语言,声音方面的关系直接影响语法与词汇。如语法上的很多规则往往只是为了声音的协调,拼写上的差异可能在声音上倒是一致的。如products, roses, ships的复数只要加s就可以,而box, peach却要加-es,这是因为发音上这里会出现两个与s相似的音,会带来发音与识别上的困难。这当然也是我个人的推想,但这样我能把它们整理起来。如pronounce与pronunciation,这两个词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但拼写出了问题,这也要从声音上去找规律。如knife的复数是knives,用v也是因为f,v是同发音部位的声音。很多同源的词,在形式上看不出来,在声音上还能看得出来,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词汇。
四是要注意兄弟语言之间的联系。对于学过一门外语,再学一种兄弟语言的人来说,要善于运用已学语言的帮助,同时注意不要使其成为负担。如法语bonjour直译英语是good day,而这个good day在英语中有时候打招呼也是用的。这个bon在英语中也有对应的词如bonfire(篝火,大火),bonnie(美丽的,健康的)。这个jour在英语中也有journal(日志,杂志),也正好是“天”的意思。兄弟语言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很多词汇,同时在语法上也有一点帮助。但要注意,语法是稳定的,吸收的外来词可以保持原来的发音(通常也会有改变),但语法往往会按照本语言来进行。英语在吸收法语和拉丁语时有些语法没变,但一般集中在名词的复数和阴阳性上。
五是看专门的语言材料。我会选择现代的经典的但较短的文学作品来看。先是看短篇的散文,看一些后转到短篇的小说,再到长篇的小说。诗要放到最后去看,因为诗是最难懂的。看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和熟悉已有的语法和词汇的知识。强攻下来的语法毕竟需要内化到自己的思维和生命中去。否则是会遗忘的。而且,语法规则,最终要做而“化”的地步,就是在看语言材料是,渐渐地不再关注语法,意识不到语法的存在。
我也会背一些材料,方法就是先前说的。但不会背太多,不是说不好,而是个性使然,我很了解自己。
同时,这个时候,我会开始练口语和写作,方法也是之前自己学英语的那些方法。即使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也得真正做起来在实践中慢慢校正。并且,除了拉丁语这种死语言,其他的语言最终要做到听说读写都会才可以吧。方向也是要能用这一语言来思维。
六、看专门的论述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论的其他书籍。看别人是如何学的,就专门的词汇、语法、用法、篇章、翻译别人有哪些著述。
七、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这整个过程中,我强调思考的作用。上了一定年级,有了足够的思维力的时候,不思考是一种浪费,而且思考是我们强大的武器。在英语方面我这样做,在其他语言方面,我也会这样做,包括我们的母语。
八、掌握几个原则。一是功能原则,语言是一种工具。当然也是欣赏与思维的对象,但那是更高的一个层次。因此,我要运用这门语言,用它来交际,用它来吸收新知识,用它来审美(这是高一层的),但最初就要学着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风格问题。二是交际原则。语言是用来交际的,不但我要用它来交际,而且要想到它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交际中发展的。对我们来说难的,分不清的,没有意义的东西,对讲该语言的人来说是有意义的,有很重要的意义的。第三、思考原则。我一直强调,这里就不再说,反正就是思考学习者(自己)、语言对象(语言)、使用过程(用的过程与发展的过程)。第四、借鉴原则。从其他语言里借鉴、类比进而增进本语言的做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