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我的英语学习经历(三)

(这篇文字比较长,在看之前,请先看之前的"依稀当年"一篇)

三、大学
上大学是有点侥幸的。虽然一进师范,就有年长的同学跟我说,你还小,应该考虑读大学,读大学呢,你要注意数学的学习。我呢,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玩起来,就什么也不顾了。第一个学期,没有用功,就轻松地拿了一个第二名。从此就把学习的心抛到爪哇国了。考试的时候没有人陪我玩了,我就也跟着学几天,这样也能及格。成绩是一直下划,但总是在中上游。
后来要考大学了,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先是想着要避开有实力的人,就报了历史。就这样,我的竞争者在成绩排名上,也比我强许多。我就用了一个月时间,在政治历史语文这些方面,少花功夫,把大把的时间用到数学上去,不给自己丢分。其实后来学的也不好,运气好一点,然后我就考上大学了。
考大学时,也考了英语,因为上大学之后要重新学英语的。但英语只是参照分,我不知道我考了多少,反正忘得也差不多了。考上之后报到之前,大学要求我们先去参加一个英语的速成班,为的是以后能跟得上高中那些学生的进度。
我们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预备级的第二册,分精读和泛读,语法和快速阅读这些,都没有。原计划我们要上二十天,但只上了十六七天,就结束了,两本书都没有上完。上午上三个小时的精读,然后下午上两个小时的泛读。精读老师主要用中文上,泛读老师则主要是用英文上。用英文上课,我听不懂,只能耐着性子听。好在,我念初中时英语不错,那些当年的方法,我就再回想起来,用到新的学习中。
听从老师的要求,先买了一本小词典,不买大的,是要省钱。但这本词典,只有五六千单词,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对我来说,很不够。正式开学后,我狠狠心花了59(可能是)元,买了牛津英汉双解词典。
我还买了一本英语学习经验谈,书名可能不是这个,记不大清了。作者是李赋宁,好些文章也看不懂,可是有些经验方面的文章,是认真地看了好几遍的。这些经验,我也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我也开始用英语写日记。这也是老师建议的。现在看来,这些日记的错误太多,词汇量也少,语法不通的也多。但不能否认写日记的作用。
还要说的是,在速成班开始之初,我就拟了一个学习英语的计划。订计划成了我很自觉的一个行为,师范考大学的时候是这样,后来也是这样,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我最初不是很出色的一个。有一个同学在中师的时候参加过他们学校的英语特色班,他是最出色的一个。老师提问时他的积极性很高,很多东西都懂。我却经常不知道。但有一次老师让我听写单词,我一字不差地写完了。我也是那二十天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写生词没出错的学生,其实到最后,老师已经有点故意刁难我的味道了,最后一个单词是approximately,这个单词不是课文中正式的生词,只是课文结束后的那个“大约几百字”的那个“大约”,老师讲过它的意思,但从来没要求我们背写。但我写出来了。她就有点讶异。其实,这证明我的根据发音记单词的做法是正确的。

这个班结束,我们就回家了。回家后,我跟邻居那个亲戚(他读了高中)借了一本高中的语法书。自己抄了很多东西,就是整本抄。然后借了高中的英语课本来看。这些课本可能最后也没有看完。但是在看英语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我要做到念书的时候,念完一遍就要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要达到这一点,是困难的,但这问题就引导我要思考为什么外国人能做到这一点,我做不到。原因在哪里?就这个问题,我慢慢地注意到英语的意群这一问题。
上了大学。在大一第一学期开学后,我们去拜访自己师范学校的学长们。在一个学长那里,看到一本英语书,借了来读。这本书是讲词根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把整本书抄下来(也不是一字不差地抄)。从此注意到了词根这个问题。然后,我又去图书馆找关于词根的书,抄了好几本书。
开学后,我还买了一本词典,前面讲过了。老师说过,要买词典,就买英汉双解的,不要买只有中文翻译的词典。我听了老师的话。
去图书馆借很多书看,我注意总结自己在此前的学习方法,想把有效的方法都用到英语学习中去。借英语方面的书,也注意借英语学习方法方面的书,或专门的语法书,语音书等。同学们会买单词书来背单词,这些做法,我都没有做过。模拟题的书,我也不买,不做。
定计划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英语只是一种工具,因此,我要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到这一点,我要用英语,不是只是学英语。这也决定了我的学习策略与别人的策略的差异。

但是,我在大一的时候英语学习中是有一些问题的。第一,我们的老师据说英语水平很高,是外语系的副系主任还是书记什么的。但他的事很忙,经常出差,我们的课也就没有一直上,经常会请个假什么的。第二,我们不是英语专业,因此我们没有专门的语法课和口语课。甚至其他普通专业有的听力课,我们也没有。我们没有排听力教室,偶尔上一次听力课,就是老师给我们读两遍,然后问我们是什么意思。据后来的老师说,这个老师口语很好,但我觉得他一般,也不喜欢他。第三,很多东西我都不会,底子太薄。我很羡慕我后排的一个女生,她是高中来的,老师问的东西,她似乎都懂。但我不懂,听课,我也经常听不懂。第四,我们是发有空白磁带的,要学生自己录制英语听力磁带,我也录了。但我没有录音机,也舍不得买。有了磁带,没有机子听也不行。因此,我几乎听力就没进行过。要考试了,才听了一遍,好象这个时候也狠心买了一个小的录音机。我想不起来了。
但在听课的时候,我也有一点不同的做法。第一是,英语课我一直认真地听。有些课我是不听的,这是师范时养成的坏毛病,怎么也改不了。第二,英语课老师讲英语我听不懂,但我注意去听。老师念课文的时候,我也不看课文,而是尽力去听课文。这样一点一点地,慢慢能跟上来了。
老师告诉我们,每天早晨都要读英语。同学们都这样做,我从来没有听老师的。我所做的,就是兴致来了,任何时候都会读一段英语,但没有兴致,我就不读。读的时候,我要注意感情的表达。不是一味死巴巴地读。
终于注意到读音的问题了,我发现自己读的鸡蛋那个词是错的。还有很多的发音要改,比如read中的“r”,usually中的“s”,third中的“th”,chair中的“ch”,very中的“v”等等。这些都是慢慢地发现的,但发现了,就要改。好在,只要你真地注意到了自己的问题,要改正它,就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注意不到问题,别人指出来,也是白的。对于我来说,改正发音虽说不是很容易的事,好像也不是特别头痛的事。
买了一本《大学英语语法》,好像九块多钱。那书很简单,不像簿冰的书那么详细。但我也就看那本书,还注意自己要总结,想把复杂的规则给简化归纳。总结的时候,也注意完成后面的一些练习题,看自己的总结有无道理。
不知道是不是那时候,有了一个想法:就是说语法不只是语法,它也有意义方面的意思。也就是说,He likes to meet me in the hotel.这里面的to不单单是指不定式,一点意义都没有。我要把这里的to和介词里的to如I went to the hotel to meet her中的to联系起来,还要把这个to与like to meet her, like drinking中的to,与stop doing sth.和stop to do sth.中的to都联系起来,我觉得我就是要把所有有关to的用法都简化,简化出一条简单的规则。我给出的规则是,这个to最初是个介词,指“到”。由这个“到”,引申出了“具体、将来”的意思,因此,才会有不定式的种种用法,这样也就把动词的不定式和动名词给分清了,也表明了这个词有将来式的意思。在口语中,也能用这个词了。其他的语法问题,我也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的。
但不管我怎么做,今天怎么美化自己当年的成就与做法。我的英语还是很差。我们大学时前三级是考的校内的级别,四级是全国通考。第一次考试也就是考一级时,我的成绩是66分。后来听说,因为我们老师是外语系的副主任,因此没有及格的学生给提了分。也就是说,我真实的成绩其实是不及格的。

第二个学期,我们换了一个英语老师,也是个男老师,更年轻些。我们也有了听力课,虽然上课是由老师提一个录音机来教室里上,不是去听力室。但好歹也有了听力课。这个老师我现在忘记了名姓(after writing this paper, I managed to remember his name. And I just want to say sorry to my teacher),他喜欢用中文给我们上课吧,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
听课呢,我还是采用原来的做法。看书呢,也是。不过看的书比原来要专门一些了。还是没有选择,就是去查书名,看书名有意思,就借来看。当时的图书馆是不能进去自己翻书来看的,要查好了书名,由管理员进去给你拿。而书到底有没有,好不好,都不知道。就这样试着找书看。
这个时候看了一些印象深刻的书。
有两本是《速读学英文》和《速听学英文》。这两本书是引进的台湾的书,好像有一本是日本人写的。这些书跟大陆的书不一样,大陆的书比较枯燥一些,这两本书生动,而且讲的神乎其神。不过,也很有用。他们教会我读和听英语,要注意语言的节奏,要生活在语言里,等等。我也抄了下来。
有一本书是《英语词汇学》,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教材。有些看不懂,有些能。当然有好些是不感兴趣的。从这本书中注意到了语言的“理据”,也就是关于词源的问题,这个词源还不是专门的词根一类的东西,比如他讲到了sl, fl,等字母组合的意思,前者指快,如slip,sleek等,后者指发光的发亮的如flare等,但这本书是理论书,举例子只会举一两个,因此,这些也只能启发人的思考,不能给我以知识。
看了一个同学的《雾都孤儿》,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二本英语“原著”。第一本是我自己买的《格林童话》,因此这是第二本。但之所以说是“原著”,是因为这些是改编的通俗本,简写本。语言已经不是原来的,是程度浅一点的读物,但读完了,也算是一种考验和成就吧。虽然读得磕磕绊绊的。
开始看英语原著了吧,但好像看得也不多。
对英语的思考也在继续,都是片断式的。我的英语在班里还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
可以报考英语四级了,但我们师范生是不允许的。可能是怕影响了学校的四级通过率。
我的英语二级得了67分。在考试的时候,还是很多词不认识,听力也是一塌糊涂。但好歹,这67分,我觉得,应该是正二八经自己考的了,不是别人的施舍。
学期快结束的时候,花了97块钱买了一个德生九波段的收音机,因为同学都买了收音机,是要听BBC和VOA的英语广播。

暑假回家,我的任务依然是放驴,农活都不多了。放驴时,我的主要做法还是把驴带到它不容易跑掉的地方如沟或只能一头走的山坡上给他吃草,自己堵到它的必经之路。然后坐下来看书,书很多都是小说。从师范开始后,因为家里给生活费,自己有可以支配的钱了。就省出生活费买书,包括父母最反对的小说。到了大学,书也积攒了不少。这样一面看书,一面有每天必听的两个节目,一个是歌曲排行榜,要听歌。另一个是voa的special English。Special English是一个针对非英语人士的语言节目,语速现在听来极慢。但我的本事就是,一个暑假下来,我连开场白的那一句话也没听懂。听的时候也就是一个词一个词的突然能听明白一下。说起来,对于乡下的从来没有听过真正英语、发音一直大部分都是错的学生,听力和口语是很难越过去的槛。我的发音自己慢慢校正了,也因为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之类,在老师让读课文的时候,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但能读,不证明能说和能听懂。英语日记也在写,但早就写的少了。不过写的时候,会有意地写文学性的文字,有意地写复杂的语法。
开学后升入大二,换了一个英语老师。老师是女的,很瘦小的样子,非常漂亮。男同学都很喜欢这个老师。她的英语讲得好听,上课也认真,我们也有了正式的听力教室,大家很兴奋,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把听力内容放几遍,给我们讲,一般最后一次就能听差不多了。我这个人不喜欢做题,不喜欢背单词书。但因为记忆好,又注意方法,所以一般在课堂上,老师给留读单词时间的时候,大部分的单词也就记住了,虽说不是全部记住。老师问的问题,其他人没有见过,但我看得专门的书多,我一般都知道。因此老师喜欢提问我问题,也很喜欢我。
对于晨读的事,我还是不去做。还是兴致一来,就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妨碍别人就会兴致勃勃地读那种。我觉得这样是讲究了效果。
读书的事情一直继续。英语方面,一是读了很多专门的书籍,如讲介词的,讲will和shall这两个情态动词的,扶忠汉的双向式英语,专门讲翻译的书。也会做很多笔记。
从一本《英语世界》上看到了许孟雄专门讲介词的文章,于是把那一年的各期杂志都找出来,一篇篇地看。可惜的是,图书馆的杂志那年的不全,因此没有全看到。但许孟雄讲的很多确实能启发人思考,不但讲到介词的流和用,也讲了源。
读的书这时多的是英语的原著了。第一本看的好像是《Farewell, the arms》,就是《永别了武器》,这本书没看完。但好歹也算是硬着头皮开始看下去了。其他的就看《教父》《乱世佳人》等。看的速度不是很快,有很多生词,我会积累一些,然后去查找。而且,我有意地加快速度。有些会抄笔记,自己慢慢地看。看的时候是按意群或词组来看的,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来看。
那时新出了英语的有声杂志《疯狂英语》(中山大学版,与李阳的不同),我没钱买。就转借了同学的,听了两遍。虽然没有全听,但那种感觉很好。学校提供磁带转录服务,一盘带子录一下是一块钱还是三块钱,想不起来了。他们那里有很多带子,我就买了空白带去录音带,我录的都是电影的音带,和《疯狂英语》的带子。最初听的时候,因为有同学的书可以看,而听的时候最初不知道人家读到什么地方了,于是任务就变成了听磁带看能不能找到位置。慢慢的,就跟得上了。看着书听,感觉也不错。到后来,就是睡觉的时候,放着录音机听自己录来的带子,我有个毛病,录的带子多,总是一盘听完就听下一盘,没有像人家那样听不懂就一直听下去的那种。但慢慢的,有些东西也就能听明白了,觉得电影的磁带好多了。我也专门录了英语专业的“高级听力”磁带,没有录“中级听力”。因为从师范的时候,就有一个看法,就是学习,要学的比规定要掌握的多一点。因为人有些问题,只有在稍微高一点的层次,才能明白。数学都是自然数,然后整数,然后分数、小数,有理数无理数的来的,物理上也有这样的现象,何况还听了鲁迅的说法。这些看法,影响了我在学习中的态度和策略。
同学们录的磁带很多都是模拟题的听力带,他们一遍遍地听题目。但我从来不录这些。我跟初中一样抱着这样的想法,考试只是测试能力,不能增进能力。因此,如果我能力增长了,什么考试我都能应付。因此,我只要学习增进能力就行,我不喜欢应试教育,因此很排斥做题。
也是那一年,出了李阳的《疯狂英语》。也有人买了,我也是转借的。借了后抄了一些东西,我抄的句子不多,就抄李阳的那些方法。自己觉得有用的,就也试试。说实话,李阳的大声朗读背诵,我并没有练过。因为我的个性使我不喜欢这样放肆,但三最的最快速这一点,我练了一段时间,虽然也不长。李阳讲的其他如开口要大,要连读等我在其他书上早看过了。也就无所谓新奇。还有,我从心底也排斥李阳的方法,因为李阳的方法使人变得机械,这与我从小就培养的思考的习惯,喜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差距的。
学校里有一本英语书叫《用英语思考》,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但我一直借不到。学生不能进入书库,于是我托英语老师借来给我看。反正,我觉得她也喜欢我,不会拒绝我。书借来了,但书里的内容很让我失望,我觉得里面没有讲什么新的或实用的东西。那时,我已经很注意用英语思考,写东西不肯用汉语思维,是直接放到本子上就写英语的那种。语法与词汇量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在班里面,是看成绩说话的,我还是那种一般的学生,只是比原来好了。老师喜欢了,同学也觉得这小子英语还行那种,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我听写生词一般不会出错。
学校每次开学时,都会有老乡会。然后大家会商量个时间,老乡聚次会。这次,我们聚会时看到了英语系的老乡,我们谈论英语,讲那首英文歌《Yesterday Once More》,我听她的发音与我的不一样,问她。她说我的发音有点不对,关键是轻重音不好听。于是向她讨教,自己看书,并平时注意,才开始在有些词上发重音,有些地方就弱读。这样发音才有了进一步的改观。
后来就轮到四级考试报名了。这次,师范生终于可以报考了。我报考了四级。同学们报的很多,他们都是买模拟题,做题等等。我呢,学校在大一开学时就发过一本四级的题书,偶尔做一下里面的题。其他的还是照旧样子来,我这人固执得也厉害,就是不肯放弃自己的能力比应试重要的观点。对于课本的关心程度,我也比别人要差一些。
这次考试是四级三级放到一个学期考的。四级先考的,三级后考的。四级考的时候,我正好在要结束的时候做完,可能只早一两分钟,也可能没有。三级呢,我就提前了十来分钟出场,看得同学们一楞一楞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