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很多别人的经验,倒也并没有完全学他们。我觉得有些地方我没有好好地去学,不是人家不好,是我自己的毅力有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
现在很少有人提这两个人,但他们确实是伟人。他们在语言学习上有他们的一套,他们都会好几种语言,是语言上的“天才”。具体做法是,一、学一门语言之前,有一个目的和意义。这话好像是空话,但解决了动机的问题。马克思是为了了解俄罗斯的情况才打算学俄语的,虽然后来没有学。二、先通读这门语言的语法,把语法研究通。三、看一点词源学上的知识,掌握一些词汇。四、找典范的文学作品来读,来锻炼自己的语言。
我们要记住一点,马恩两个人是德国人,他们学的各种语言如希腊语、拉丁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等,虽然与德语不同,但毕竟同属印欧语系。在语法,对待语言和语言学习的态度与观念上,比我们学英语要容易一些。这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两种语言太接近了,会互相影响,有时候难于分开。
钱钟书:
钱钟书现在被神话了,主要讲他是个天才,过目不忘。我不否认钱钟书是个天才,一般人达不到,记忆与理解确有一般人不可比拟的。另一方面,钱的刻苦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钱氏大量做笔记,看笔记和整理笔记的时间比看书的时间甚至还多,这也提醒了我们要常思考,常复习。钱钟书上过教会学校吧?这个我忘了,他最初的英语怎么学的我不知道了,他在清华上的是英语系。但他后来有两点我比较佩服,一是旅游中别人带其他书,他带一本韦氏大词典,以看词典为乐。他的词典划的密密麻麻,有订正词典错误的,有给词条加例句的,有加新词的,有给词条加汉语或英语意义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钱钟书特别重视词的感觉,他对词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有一般人没有的那种敏感。我们也要对语言敏感才行。二是他学过许多种语言,他夫人回忆过他学外语,他一天隔一天地看法文书,英文书,德文书等,看的都是文学名著,那些文学名家的书,他是一个人一个人一本书一本书的通读。这一方面是他的兴趣,另一方面,可见他下了死功夫。底子实在是厚实。
李赋宁:
李赋宁是北大当年的高材生,也是我国研究古英语的前辈专家。他讲他学英语时用过这样的方法,对我们很有启发。第一步找一篇典范的英语文章,把他翻译成中文。第二步过一段时间,把这篇中文翻译回英语。然后与原文比较。第三步过一段时间再把这英语翻成中文。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在体会的过程中,对两种语言都有了一个深的了解。
许孟雄:
说实话,我对这位老先生了解得并不多。我只注意到他对介词的辨异的高明。他指出介词最初都是表方位的词,从表方位的意义上引申出了许多其他意义,如果要学习介词今天的用法,就要明了它的原始意义。从原始意义上去辨别。如on study, about study, of study这三句话都可以说是“论学习”。他们有什么区别?他会告诉你on指一物与另一物完全接触,在其上,因此关系比较全面,论的也就全面,应译为“论学习”。About是指在周围,不接触,关系就远一层,因此可译为“关于学习”;of这个词则原本有分离的意思,类似于off,后来表示“的”,但本义也是离开,因此只是一点点的关系,这里就要译为“谈谈学习”,表示只说说就罢了,不会全面地论述。许先生的这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习如何从词的本义去学习一个词。我们都知道,即便英语没有汉语这么多的多音多义字,也是有好几个意思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区分哪个义项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引申义的学习,是要从本义中得来的。这样也免得我们记一个单词,得学许多的意思的痛苦经历。
扶忠汉:
扶忠汉的方法是要教我们练口语和英语思维。他的做法是把直接引语用间接引语转述一遍,如she said she would be there if she had time.就说成是she said, ‘I will be there if I have time’.我们也可以这样来问,如果有人问你where are you going?你可以反问why are you asking me where I am going?重复别人的话,可以引导我们练自己的思维,也可以简化我们思维的过程。关键是这里的重复要经过转化的,也就练了我们的思维与表达了。但扶忠汉的做法主要还是与口语有关。
钟道隆:
钟道隆的方法“逆向式英语学习法”风靡一时,是有道理的。他的做法是选一盘英语磁带来听,最初最好是VOA的Special English,因为比较慢,适合于初学者。钟道隆自己当然也出过磁带,但我有一个看法就是,学习材料这种东西,别人能编出来,掌握了他的方法,我们自己也能编出来,没有必要乱花这个钱,呵呵。钟也是用的Special English,我没有听过,他自己讲的。回过头来,他的做法是听这盘磁带,一遍遍地听,听完要听写,不看原文。一直要到每个词都听出来之后,才找来原文对照,哪儿有问题。直到一个错都没有的时候才行。这个方法也好,它的本事在于听力的精确,听的多了精确了自然本事就上去了。用这个方法,甚至初中的听力磁带开始也可以用。这个对听力帮助很大,虽然我没有怎么试过。我后来试的时候,能力已经强一点了,作用反而不明显。
李阳:
李阳比钟道隆更有影响力,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宣传的好,他把成功学励志原理的东西都用到英语学习中去了,很有蛊惑力。第二是李阳不强调思考,反而对于广大的学生来说,容易上手。但李阳的需要毅力。我们都知道,李白的诗好,但不容易学,杜甫没有李白有才气,但杜甫能学得来,因此,杜甫的传人反而比李白多。
李阳强调口语先行。他讲我能讲出来的,我自然就能听出来。因此练口语就好,听力不用练。练口语呢,要诀在于三最,就是最快速最清晰最大声的讲出来。这是一种强化训练,他强调夸张的声调,怎么夸张怎么来。强调用功的重要性,听不烂一个录音机(最起码)不算完。
李阳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比如发音,哪个声音怎么发,他有一些窍门,如手势,什么手势我不知道,因为这个就不是免费的了,是要花钱参加他的培训班的。我不会去花这个钱,呵呵。
李阳克服语法也有自己的本事,比如你要掌握虚拟语气,你就要找几句典型的虚拟语气的用法如If I were you, I would never have her gone.(要是我是你,我就永远都不会让她走)。他要你用“三最”的方法把这句话练会,能够以标准的英语脱口而出。下次你自然会说,If I were you, I would never have let it be.(要是我是你,这事怎么都不会是这个样子)。就是说换几个词的问题,句子的结构是一定的了。这个做法虽然机械,但是对于郭靖式的人物,很有效的。但必须是郭靖这样的人物。我就不行,我太浮。
我对李阳的批评也是太机械,不强调人是能思考的动物。但我的方法不能推广,也是这个原因,对于学一种语言来说,肯思考的人毕竟不多。
速读速听法:
我不讲名字,是因为我忘了。是姓黄的一个台湾人,而且有证据表明这本书也不是他写的,是他编的。
这方法强调要大量地读,大量地听,讲究输入要超出输出。就是我们学得多,自然输出的多。这个基本原理也是对的。他强调我们一开始就要听最快速的英语,最自然的英语。不要听什么慢速英语,特殊英语,因为那些英语不是人家生活中用的,你学了跟没学一样,就像我们学了六年英语,听到老外讲英语还是一个字也听不懂,就是这个原因。这也是有道理的。
它强调节奏,听英语要听它的节奏,读英语也要注意它的节奏。就是按意群来。他讲说英语的那个人,在他强调的地方一定会着重讲,加重或放慢或讲清楚,你听这个就够了,其他的模模糊糊的东西,你也能听懂。也不要听不懂一句就一直停在那儿,要继续往下听。这个我们想想汉语的情况,也是一样的。不会有人像电脑一样死板地语速不变地讲,一定会强调,一定有节奏。
为了听节奏,它也提倡我们听歌曲,说歌曲最能表现一种语言的节奏感。对英语来说,还要注意读圣经。它有很多说法,你如果能找到,可以自己去看这些书。
刘毅和青岛的马德高(?)
他们强调词根的学习,来记忆单词。这个翻翻他们的书就算了。刘毅出了很多单词书,现在市面上还有很多。
背诵法:
很多人都主张这一点,虽然有些差别,如有些人主张背典范作品,老师们主张课文全背,李阳主张只背句子。我也不反对,虽然我一般不用,这主要与性格有关。
我建议要背的话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一些有名的文章,要短小,不在乎数量的多,最初。如培根的《谈读书》。但也要注意现代的作品多些,因为培根的太古了,从实用性上讲弱了一点。第二,在背的时候我主张背中文,不主张背英文。因为你背的是很长的东西,背英语可能会受影响。背中文可以起到提示自己的作用,不用老是要看书。第三,背中文是为了背英语,这个也要明确。到了一定程度,就要只背英语,要达到用英语思考的程度。第四,背不是机械的,要讲究方法。除了上面说的外,第一要注意发音,包括单词的发音和连读,语气。第二要注意按意群的来背,不能是I.. decide ..to ..ask … her … to … go … out … for … a … dinner.就是说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来,而是I decide… to ask her… to go out … for a dinner,到后来是I decide to ask her… to go out for a dinner。到后来就是一句话全出来。这些地方是停顿的地方。仔细想一下,我们思考和讲话时,也是这样停顿和换气的。这也是语言的节奏。第五,学是为了用的。背也是这样,要能讲出来。这些东西,要能跟人会话,如果害羞,不妨采用我的方法,和自己对话,或者自己写一点日记之类的。我的不是每天都这样做,一切看兴致来,是为着效果和心情的原故,不是一定的规律。每个人可以不一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