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我的英语学习经历(一)

(这篇文字比较长,在看之前,请先看之前的"依稀当年"一篇)

我这个人的思维发散性较强,因此如果写什么东西出来都会把人(不习惯发散性思维的人)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为避免这一缺点,这里不写任何建议,只平实地写自己当年学英语的一些事情。

一、初中
接触英语时,还没有进初中。邻居的亲戚早我一级,两个人要好。他进入初中后,跟我讲过26个字母,给我念过。当时可能学会了字母的念法,想不起来了。
两年后(他是五年制,我是六年制,所以我迟他两年上初中),我也进入初中。当时我的英语很好,有一次拿了100分,当然初一时英语没有多少东西,老师教什么,自己就人云亦云什么,记性很好,口语模仿的能力也强,似乎没什么可说的。
似乎之前注意到大表姐的英语课本上都注满了英语单词的中文发音,如但丝克(desk),钱俄(chair)等。我有没有学她这个方法,也忘了。应该学过一段时间,后来就不这样用了。这时不讲究什么方法,都是老师讲的,抄下来做笔记,然后上自习的时候看一过,也就算了。考试的时候也这样去考。因此出过一个笑话。元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英语竞赛,各班选三个同学吧去参加,我忝为其列。当时第一册英语还没讲完,英语复数形式的规则只讲了一些。因此,有一道题目让写英语单词的复数,我写出了下面的一些,that(thats), the(thes),it(its),is(ises)。那次竞赛成绩我第四名,前三名是三个留级生,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但对我来说不是,我只记了一般的规则,不懂得变通。
初一第二学期,英语老师教了一两次课,因为要回家待产,课停了几天,后来换了她丈夫带了几节,后来是换了另一个英语没有物理好的老师来上。总之,学校只是确保我们的英语课有老师带。好在,那时的英语没有多少内容,很容易应付。看看书,把老师讲的记下来就好了。而我的记性很好。这一阶段,没有什么思考和方法的问题。
要说没有,也不尽然。初一下学期吧,我记单词的时候开始采取这样的做法,就是把单词的中文都抄下来,不抄英文,然后看着中文写英语单词,这样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找别人来考自己。互考对方是同学互助的一种方式,但得别人帮忙,我这个做法使自己可以不依赖别人。应该是一种小小的发明。这一方法后面有发展,但这时只是提醒自己记单词而已。
老师也不要求我们背课文,似乎整个初中阶段老师都没有要求我们背过课文,长的短的都一样。所以我一直比较可怜后来的学生,每次的课文都得背,任务量很大,学生就很苦。
学音标的时候,正好碰上老师待产,不停换老师的时候。对语言学习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情。好在,我觉得还是我模仿能力强,换老师对我的影响不大。只是我很喜欢那个英语老师,很想她。

然后上了初二。初二换了一个英语老师,据说英语很厉害。他上课时会给我们讲一些英语。虽然不是直接拿英语授课,但是唬得我们一楞一楞的。这个时候,我开始注意英语单记的记忆。
可能是初一下学期,注意到表姐还有邻居那个亲戚的笔记上写着英语音节的划分,有许多的规则(表姐的可能性大些,因为表姐是那种做事一丝不苟,笔记记得全且好的那种)。我们的老师还没讲过(后来好像也没讲),我翻了一下表姐的笔记,当然也不可能抄下来,反正觉得老师将来总会讲。但是开始看自己的书,当时我们的课本好像虽然不会讲这些事,可是那一册的单词表(第二册)上会有特殊的标记如fa-ther, sa-tur-day,我就自己集中看这些内容,自己总结了好些规则。这些规则是什么,现在都忘了,只知道好些是错的。但这是我自己注意总结的开始。
声音(音标)与字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初一下学期注意了,也进行了一定的总结,记单词的时候就开始用上了。可以说,从一开始,我就没有像别人(如张海迪)那样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分开的记,像学习study, s-t-u-d-y……这样子。我是口里念[studi],手下直接写study的那种,但y发[i]这一点,我是要弄明白的。课本上有好些例子,但它不讲明,我就自己翻开来看。
那么,初二的时候,我的这种做法就是自觉的了。例如,我注意到星期七天都有day,然后就看前面的部分如sun,mon,tues,wednes,thurs,fri,satur,还专门研究Wednesday这个词。这个词的发音与写法差别最大,老记不住,我就想它为什么不写做Wendesday,我的结论是如果这样,发音就变成[wendisdi]了,因此不能。这个结论当然是错的,但帮助了自己记忆。还有peasant, parent, present这三个单词的分别,都是p-nt 形式,不好分辨。于是就从中间看,一个是are,一个是easa, 一个是rese,easa像easy,rese像rose。要指出的是,这三个词当时并没有全学到,只是看到了邻居亲戚借别人的一本《课堂内外》的杂志,上面讲过这三个词。但因为只是翻人家的杂志,那些规则根本记不下来,于是回去自己研究,也算分清了。(杂志对我的影响很大,下面会再讲)。
后来放了秋假。在秋假里,我得了病。之后就休学了,那次休学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想起来。得病的时候,刚刚开始收割,休学中,收割正到高潮。我的任务就是做中饭,喂鸡,看门,给自己煎草药,然后看妹妹,得闲的时候如晚上父母回去,我会翻自己的课本。病老也不好,父母开始劝我准备留级,留级了跟下一个年级的一起上课,要不中考肯定考不上。那时候期中考试已经过了。我不同意留级,不知道为什么。后来答应了留级,条件是他们给我买一册我很早就看上了的美术书。他们答应了,但后来就听人家说留级的话我的学籍很可能会没有,被别人顶了去,我要参加中考,就会没有学籍还是什么的,总之他们决定我不能留级了。因此,美术书也没有了。那本美术书可能是六块多还是九块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为此,我还很难过。
要让我继续跟着原来的班上,我就得证明自己能跟得上。他们就要求我在家自学。其实,我喜欢看书,在家就一直没有断过看书。我想证明自己不跟班也能学好,不比别人差,只是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按照正常的进度来,我可能还更快些。语文书像小说一样的看了,作文自己拟了一些题目,写了好几篇。没有课外的读物,小说家里也没有,但我成功地耍赖,让爹给买了两本作文书,一本纪叙文写作,一本议论文写作,说明文的那一本,我自己不喜欢,就没买。仿着作文书,自己写作文,也觉得好玩。心里有很多题目,涌动着创作的激情。数学就是看课本和学校给发的其他题书,反正内容都不多,题目也做得不多。所有的课程都不落,但进度和学校的不一样,我有时间有心情才会去看书,平时在家要照顾妹妹的,收秋之后,家里不忙了,我的时间多一点,但还是会帮娘洗锅和准备做饭的材料。
英语方面,我看得似乎比较快,就是自己记一下单词,音标反正学过了。自己看课文,除了题目不做,课文、单词和语法都看。看不懂就自己思考,或者把问题记下来,准备将来问老师。
我也开始总结。如英语的两个感叹句how…和what…这两个不容易分清,我就研究怎么去区分。我的做法与我后来教几个表弟的总结法差不多,只是没有后来发展的那么详细和有目的。我找了课本中所有的感叹句,然后排列起来,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我得出的结论是how直接跟形容词,what要加一个a。然后我就去找题目做,证明做的题目按照我的推论是对的。这样我就把这个也写下来,成为一篇小文章,抄到自己专门订的小本子上,取专门的题目,跟杂志一样,也分栏目的。
要讲对我影响很大的课外辅导书了。休学期间,有一个比我年长4岁的原来是邻居的学长,他父亲是小学教师,他有很多的书,小时候就看他的连环画,两大箱子。他家里好像不限制他买书,因此他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很多。他跟我说了一种叫《课内外辅导》的杂志非常好,他自己订了的。我就死磨着看了一期。这本辅导书对我影响很大,书中有讲题目的,讲作文的,其实和其他的辅导书也差不多。不过它有一个栏目叫“巧记妙喻”,有一些记忆的东西,如“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等。我抄了这些下来,也学习人家的方法,自己用。我觉得,有意识地学习别人的长处,自己来用是我学习上的一个好经验。学习上,看到别人的文章,我不但注意到了人家解具体的某一题的做法,而且还注意他背后的方法问题。这对于我来说,很重要。
辅导书上的文章,很多我都抄了下来。虽然不是一字不漏的抄。这种抄书的习惯由来已久,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开始抄表哥们的书。有好些是自己没学到,或超出范围的书。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大学都是这样。家里不给我钱订课外书,但是同学们会订阅,我抄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有厚厚的最起码两大本。我特别不舍地给了表弟,所以后来听说他讲我不教他学习,心里很难受。那些东西是我珍爱的啊。教别人学习,对我来说,从来就不是一个题目一个题目的讲,而是一种方法的引导,一种习惯的培养和保持。因此,到了今天,我认为性格、思维习惯不一样的人们,在方法的推广上可能会存在问题。适合一个人的,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人。这话,我往往在开始的时候就讲。
休学的另一个收获是诗。到表姨家去的时候发现了席慕蓉的一本诗集《年轻的滋味》。我并不知道谁是席慕蓉,但因为喜欢看书,就借了来。一看就喜欢上了,一首首的读,有些读好多遍。然后自己开始学着写,就学着人家的味道写。也跟那个学长借到了三毛的一本《撒哈拉的故事》,从那时起喜欢上了三毛,写文章开始模仿三毛。这些都与英语无关,自然。

病好了,然后去学校。这时候英语老师已经换了。之前听同学讲这个老师很厉害,对学生也不好,太严格。我去的第一堂英语课,老师没有上新课,让学生看书,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她。她到我桌边,问我来了,我说来了。然后开始把自己先前积累起来的问题问她,一课一课地问,其实问题也不是太多吧。但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而我有十来篇课文都没有学过,因此问到最后,她说今天先到这里吧,其他同学也会有问题啊。问完了,没多长时间,就下课了。但我问过那些问题后,那些课几乎就全会了。
很快就期末考试了,这次我的英语可能不是年级第一,但也差不多。因为有一些同学是留了好几个级的,应该比我成绩高。我现在忘了。但也就这样,轰动了学校了。我各门课成绩都不错,总分应该也是第一或稍微差一点。在应届生,也就是没有留过级的同学那里,我是第一名的。对于休学很长的学生来说,我自己也觉得,挺好的。

然后是初三和中考。这一段时间,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多少好说的。也就是总结,思考,应用。
与英语无关的。在政治书上,我注意到,一篇课文,要背诵的几个段落,往往这几段前的第一句话就可以解决了。比如说,“火的应用对于人类的产生、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接下来的两段肯定是第一段讲对产生的作用,第二段讲对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记东西就只肯着力背第一句话,后面的也背,但都是第一句提示出来的。结果是,我其实要背的东西比别人要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少一些。数学之类的,我会列一个提纲之类的东西,把各章内容之间的知识联系找出来,然后得出一个框架,之后就只肯看这个框架。做题,自然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个方法在师范的时候有发展。但当时也起了作用。
另外,要说的就是我通过这样的把知识简化,记的东西在大脑中都只是一些线索之类的东西,因此上学的时候,或大家都背诵的时候,我一个人走来走去,想着这些东西,就把书上的东西很快地全背完了。有时候也不需要有书,反正知识的框架都在脑中了。就类似于当年写英语单词的中文意思来提醒自己记忆英语单词一样。这个也许就叫事半功倍,时间不用很长,自己就能全记下来,也不用同学的帮忙,也不需要有课本在手,从家里到学校上学时在路上因为往往是一个人走,很多要记的东西就全回想过了。在学校里,还是玩,我一直玩得不比别人少。

中考之前,英语老师给我们讲了她的期望,她提到了一个词,说你们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效率。方法是我早就注意到的,但效率这个词我却一直没有听说过,我就把这个词写下来,刻到钢笔套上,时时地看。我也不知道怎么会有效率,但我很注意这些方法啊,效率啊,时间观念啊这些教导。

中考结束后,我把我自己总结的一些东西写成薄薄的小册子,前面按席慕蓉的诗的写法,写了三首诗作序,送给了一位要好的朋友。其中,英语我写了记单词,要听音,不要记一个个字母。这句话,我现在还想告诉所有学英语的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