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我的英语学习经历(四)

(这篇文字比较长,在看之前,请先看之前的"依稀当年"一篇)

下学期回来,成绩出来了。我的三级是八十多一点点吧,四级是78.5。班里过四级的有一些,可能加起来是五六个的样子。大二下学期的四级考试我们班只有一个女同学过去了,这次多一点。但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过去。我的成绩是我们班最高的,有一个女同学与我分数一样。但三级的成绩,有几个女同学的都比我的高。我想原因是因为她们看课本多一点,而三级是校内考,与课本的相关性很高。
那么,这时候我的名气在班里就大了。大家突然发现我是一个英语的“天才”。之后,我就大放阙词,说以后考六级我也不要做题,我相信有能力也就肯定能过。这话当然不是公众下公布出来,只是和几个好友讲讲,但我不知道他们怎么想。(Later, I found out that by doing so, I made myself 'enemies for one certain friend had problems to pass the Band four for a rather long period, and he might have thought that I was laughing at him and despising him which was definitely not true. I was deeply hurted by this and later I learned to keep my mouth closed.)
这是在大学上英语课的最后一个学期。英语课我还是老样子的听,但正是知道四级成绩的那一天,上英语课我竟然忘了带课本。老师偏偏提问我,发现了这一事。她什么也没说,但我心里很愧疚,怕她认为我骄傲了。
方法还是按照原来的来,只是稍微改进一下。图书馆关于英语的书,我看得差不多了,没有什么可看的。当然不是说我的书读得多,客观原因也是学校的书太少。我的重点就全转到读英语原著上去了。也是小说。同学们也有向我取经的,我也没有太多经验可讲,因为我的经验说了,他们也不信。没有人敢于像我这样不做模拟题、不背单词书的。这也是我到现在也不敢鼓励人家完全按照我方法来的原因,因为是要担责任的。
这时候坊间出了青岛海洋大学一个老师主持的一套星火式英语记忆丛书。其实根子里也就是用词根来记忆单词。因为我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比一般人多一些,这些书都是我到书店里翻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让我学习。买,却是不会了。
到这时候,我已经完成了这样两件事。一是我已经把英语语法按自己的方法整理出了一个系统。我的语法是先看句法,后看词法。而且,每方面我都尽可能地在意义的角度上去理解语法。在写作英语时,我也有意识地尽可能不出错,写的时候在心里就组织好了时态和人称等东西。然后再回头看一下,改一改就差不多了。二是我借了同学的英语小词典,那本小词典有2万单词量,比我的第一本要多些,比我的第二本要少些。我把这本词典的所有单词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了一过。就是按词源的方法,凭自己的感觉把所有的单词都排列成一个知识树的样子,枝枝叉叉地列了好多表。这表一直到最近一两年才扔掉,或许到现在还没扔。这工作现在想来,也没有太多实际用处。但我想,客观地讲,对我还是起到了大作用吧,我只是意识不到而已。
写作的事,也偶尔进行。但是和朗读一样,和写诗一样,是兴致来了才去做的事。但是写的时候,着重点依然放在了文学性上,讲究词藻(虽然懂得不多),讲究句子,讲究语法和语气。
然后是又到了报考四六级的时候,我们班可能报考六级的有几个吧。就是四级过了的那些。我还是老样子,不做题。

大三开始了。六级成绩出来,我们班没有一个过去的。我是成绩最高的那个,59.5分。大家都为我惋惜。只有我自己知道这证明了我的能力还不够。想一想也是,一个选择题有四个选项,我三个选项的单词都不认识,做题经常凭着自己的词源学知识来进行,59.5已经是个高分数了。当时全系好像只有一个过去六级的,另外一个就数我分高了。就这样,我的英语的名声在系里就出来了。
但大三,我们的英语课就已经取消了。学校里都是只上两年英语课的。我们的英语课本本来有六册,但因为只上两年,所以学校只发四册。有同学有买了另外的两册来学。我没有。六级虽然没考好,但我的看法还是不变,还是不搞题海战术。
学习英语的方法也没有变化太大。依然主要是看原著小说,买书也是买这些。磁带也是有了新出的好的电影带子或疯狂英语,或英语的歌曲带,我会买来或录来听。图书馆里还是一本一本地找没看过的英语研究书籍来看。市面上出来的新书,我也翻一翻,凭心记住人家的长处,然后回去自己看书,印证。
这时候开始有人问我经验,也有一些人开始看英语小说。但没有人坚持下来。我自己倒是因为他们总有题目问我,而做了一些题。我个人觉得,经过他们过滤后的题目,来到我这里,基本上应该属于难题大全了。那么,我就算自己不做题,做的题目在质量上也要高过于他们。
还是大放阙词,说考试不准备的。
事实上也不准备。那次是我第二次报考六级。我们班报考六级的加起来有14个(可能吧,记不清了,人在回忆的时候喜欢拔高自己,我也会),高年级的也有。最终有两个过六级的,一个是我,另一个是高年级的一个女学长。成绩可能又是并列的,我也忘了。
其后的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在方法上,还是有改进,比如我写过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但目的是给人看,不是为了总结自己。后面的思考也许更理论化,也更科学化一点。但说出来的话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更无聊一点,觉得我在故弄玄虚。
题目呢,后来也做过。是在考研的时候,买了一本历年考研英语真题集,买了一本考研英语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是分析命题的,不是题书。其他的题书,我好像没买过吧,要买也就买过一本。省钱嘛。而且,别人不会的题目也会给我来做,我也用不着去专门找题。
口语上倒也值得讲讲,就是应该是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我开始练自己的口语。练也不是特别正式特别专门的那种练。我这个人有个习惯,买了收音机后,知道每周六晚上八点钟中央广播电台有个节目叫“叱咤风云排行榜”,因此每周六我是一定不学习的。吃过饭去洗澡,回来洗衣服,之后正好就是这个节目的时间。拿着收音机,穿着拖鞋去操场,绕着跑道一圈一圈地走,听这个节目。听完了自己还会走一圈,走着走着就自己跟自己说话。有什么心事,就自己和自己说,拿英语讲,周围没什么人,又谁也不认识谁,不怕别人笑话,也不会有人听懂自己讲什么。平时呢,下自习的话是九点多,也会跑到操场上,别人跑步,我是走。一边走一边唱歌,唱别人的歌,唱自己写的歌(我是从师范时开始就写歌的),越唱越伤感,后来就开始拿英语和自己对话。口语,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学校有英语角,每周六都有。我们班上一个女生曾经邀请我去过一次,我去了。听听别人怎么说,自己胆子小不善于交流,始终也没开口,后来就没再去。
大三的时候班里来了四个中选生,是从专科专升本来的。有两个男生跟我关系不错,在他们面前我也就倚老卖老,会和他们偶尔讲英语。这时口语已经算熟练了。语气声调,模仿着电影磁带的那种。

关于经历与方法上的事,我就说这么多了。以后的改进反正也不多,只是思考上更自觉一点。说一点自夸的话,考研我考了75.5,这个成绩不高,但比起许多不及格的同学来说,也不是很低。而且那次考试,我提前了一刻钟还是20分钟出场。研究生(硕士)英语我是考了84分,是我们班上最高的(my classmates included those we graduated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and those whose major was English)。还不算我经常逃课,被老师扣平时成绩。而且,这个时候的比较,是和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比英语的。考博我的成绩是69.5,在通知书上的成绩是70分,也不高,但那年的题目很难,很多人不及格。
这样说,只想说能力与应试是分开的。到今天,我的英语并不是特别突出,有待大大地提高。但我觉得自己在方法上,还是有一些小小的经验。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