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也是有个名字的,但抱歉,我不鼓励你们用真名,因此不知道这个student's name. Sorry.
He worries about two things, 1)too many textbooks trouble him, and maybe trouble other students; 2) 蒙题(他说是胡题,我理解为蒙题,不知对否?)的话题量太大了,也没个知识点,那该怎么办?My answer is
1.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我鼓励人多读。不过多读,类似于泛读。精读的东西,我则主张越少越好。比如,我相信学培根一篇文章(如Of study),如果学好了,那获得的收获会好过去粗粗地看完培根论说文全集。我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说的,自然。从较少的篇幅中尽可能地吸收营养,那么相辅相成的多读(泛读),则成为一种印证自己所学与补充小篇幅精读不足的手段。因为你在短文中学到的是否对,自己不能肯定,需要印证。而且,文章短,语言现象就不能涵盖全面,需要扩展。
同时在多读(泛读)中,语言则退位,让步于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美的欣赏。语言学习与欣赏语言不是没有关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我们不妨在多读时暂时忽视前者,也就是下意识地让它成为我们欣赏的基础。呵呵。那么,我们需要的就是感情的投入与准备好随时共鸣。对于英语阅读时不能理解的现象,鼓励你们到汉语中寻找相似的例子,从汉语中找规律然后迁移到英语中去。汉语的排比多了使我们情绪越来越高,或越来越激昂,或越来越悲伤,英语也是一样的。其他的情况也类似。如强调时喜欢倒装结构。英语如此,汉语也是如此。“哇!太漂亮了,你看那花,真是太漂亮了。”我们不说那花太漂亮了。是吧?英语也是Wow, so beautiful! How beautiful the flower is!你催帐时也说“两百,快,你还欠我两百”,你不说“你还欠我两百,快点还吧!”。当然你说,我也像后面那样说啊。呵呵,我们讲过嘛,一切看情况而定。前者是你说了后面一句他还不给你钱,几次都不给,你们要吵架了时说的。
不过问题是你们问我书太多了怎么办?If I were you, 我还是都学。因为学习不是要事无巨细不论黑白全学的,课文是多,但是这也说明了其中我们不用学的(从语言学习角度来讲)也多。是不是?我们要记忆和练习的,是我们还不会的。我们会的嘛……怪了,你傻啊!会了还学什么学?呵呵。
有的同学might worry that他基础太差,有的人不用学这些也都会了,可是对他来说那是句句都不会啊。这个问题也是个假问题,不必当真的。因为我们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这几本书,就是再加几本书,能有多少语言现象?归纳、整理、简化、合并之后,还有多少?厚书不是变成薄书了吗?
And这种说法,把我们带到了这个friend的另一个问题去了。我们看第二个问题。
2.蒙题的话量太大了。
那的确是,如果你蒙题,再少的题也觉得大。我讲过一个例子in my own memoir(you might have read it),有一次我考试遇到的四个选项只认识一个词。那我蒙不蒙,三个选项我不认识,那个量不小啊!所以我不同意不喜欢人蒙题。那跟抓阄和打赌碰运气,are exactly the same.
也许有人会讲语感,说有语感了,我就能做对了。但你别问我为什么我会那样做,那是语感,我会,可是我说不出原因。孩子们,不要迷信语感。所以拿到你们的教材看到中间出了语感训练部分,我的心堵的慌。除了里面的记忆与背诵和朗读外,那些诗与笑话,能说是训练语感吗?笑话是取乐的,当然因为让你乐你就也容易记住不容易忘掉。但诗歌虽然美,可是限于其特殊的语体,古语、方言、语法的古奥或临时扭曲(这个词在这里不是恶意)都会出现,背了这些之后,不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角度来说,对语感有什么帮助?
如果你说多读对语感有帮助,我承认。我不否认有所谓的语感。我所理解的语感是用的多了,就掌握了某些习惯的说法。如我们方言讲“I don't know”时会说“知不道”,与普通话不一样。你问我为什么,我说不上原因来,只能大概地讲可能是什么原因。但这看来是语感,其实专门研究的人会告诉你这种汉语流变的过程,它是有原因的。另外,如果你问我看到梧桐树会想到什么,我会说我想到的是雨,是秋风和萧索的天气,是某个古人的小窗,是怀人的眼神与长叹,这我想也可以看成是语感。但这些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人作品给我心中带来留下的印迹。外国人看到龙会觉得邪恶,我们看到白衣服会想到死人,虽然现在也用在结婚时了。这些是语言给我的感觉。但我不怎么同意语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在我看来,语感也是蒙。或者,是其实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言现象之后,但欠缺一点分析或语言知识的结果。
话是扯太远了。我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一个建议,就是我之前说的“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也是上一个问题就谈到的整理、归纳、总结、分类、化归、简化。我喜欢做这样的老师,不是教你们what to do(不单单是教what to do,因为虽然我希望你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有些人不肯,因此我就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说,你们这样做好不好?!),而是更重要的how to do和why to do。我喜欢的话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也包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之后,你们的知识就是一串串的,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一串串的自然比一个个的在数量上要少,而且还能自己创造。别的老师(中学你们就学过,你们的中学老师)可能会告诉你们forget to do与forget doing,remember to do与remember doing,stop to do与stop doing等是几个不同的知识点,like to do与like doing,go to do与go doing也是不同的知识点,而且前者与后者的差别更大,还有一些其他类似的东西,你们慢慢背吧,语言学习就是一个记忆的东西,你不下苦功怎么能学好呢?
老师说的没错,就像昨天Jiangsheng说的,要“天降大任”了。“苦”的确可以锻炼你们的毅力,但苦了三年,我不知道你们的毅力练得怎么样了。而我总觉得,我们需要毅力,但能“开心”地做,何必苦巴巴地过日子?
因此,我只会告诉你们,这里没有语言点。如果有的话,你们记住不定式与动名词的概念上的区别。再细一点,你们注意“to”这个词。它是有不同的功能,如作介词,作不定式的形式(也就是说没有意义了),作将来式的形式(也是没有意义了)。但在我看来,这些不同的功能其实根源只有一个,就是它的本义,作为介词的那个表示运动状态(或趋势)的“由此及彼”。
首先,由此及彼,表示的是它有一个具体的对象。所以like to do后面的宾语应该是具体的,go to do的对象也是具体的。你说我喜欢画画时,应该说I like drawing,而不应该说I like to draw.如果你说I'll go shopping,也就是说你这人就是喜欢购物和败家,如果你要去买一本书,千万不要用这个短语(如果你说它是短语的话)。
其次,由此及彼也表示在动作上,此在前彼在后,彼就是将来的或后来的动作。也就是说它可以表示将来时态。因此才会有forget to do指忘记要做的事,remember to do指记得要做的事,stop to do指停下来做另一件事。这样理解了之后,你们还会说不明白stop to do与stop doing的区别吗?如果你非要说Please stop to beat me,呵呵,我也没有办法,是你自己要我揍你的(还是千请万请的让我揍你,不是欠扁是什么?),谁让你不说Stop beating me.
这里,我只是举一个小例子。当然,这个发现和做法是完全独创。能创出来,是因为我喜欢思考和总结,如果你们也能思考和总结的话,还有什么难事啊?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种鸟语吗?中国话那么难,咱不也学得呱呱滴?
但是,这两个问题确实还引出来另一个问题,那个问题我会再细细地讲。也就是书多了,生词不就也多了吗?生词也归类吗?怎么归?坦白说,有些问题不要光想着问我,问我是好事,但是自己也动动脑筋!呵呵。动过脑筋的先生女士们,你们等等看我的说法,或看看我之前的文章,看看在动脑筋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交流一下意见。今天先这样,不知不觉,又啰嗦了许多字。其实字写多了不好,让你们来是想让你们看我写字的,可是我写多了,你们自然就不来了,会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